【專訪】在良心與人性間,走出自己的律師路

2025/08/25 14:19
記者|柳策影  圖|MIT產業新聞網地區:台北市

律師,往往被外界視為高薪且光鮮的職業,但這背後的真實故事,卻不為人所熟知。有人一路順 遂,有人半途轉彎;有人在名利間取捨,有人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。這次,我們專訪了從公務員 轉戰法律界的賴其均律師,聽他娓娓道來這段充滿抉擇、挑戰與堅持的職涯旅程。

從辦公桌到法庭辯席一段轉身的起點

從公務員到法律人,賴律師坦言,自己最初的履歷裡其實有「公務員」三個字。那是他法律考試成功前的另一條路,持續了一年 多。「那時我發現,課本跟現實差距挺大。」他笑了笑說。家人建議他再充實自己,他便考取了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,正式踏上律師這條路。「要當律師,第一件事就是——要會考試。」他的語氣帶著一點調侃,卻是實話。錄取率只有 8% ~10%,沒資格,什麼後續都 沒有。 只是,這段實習之路,他走得並不順利,甚至一度必須推翻重來。



那年實習路上的暗礁

按照規定,實習律師必須自行尋找一位執業滿五年的律師作為指導老師。「業界其實會流傳一份『不推薦名單』,但我當時面試時,對方表現得都很正常,所以也沒有特別排斥。」他回憶道。然而,真正開始實習後,他發現與想像落差不小——並不是沒事可做,而是很多專業環節需要自己 摸索,缺乏系統化的學習指引。這讓他開始反問自己:繼續下去,真的能成為理想中的那種律師嗎?在反覆思考後,他決定更換指導律師。幸運的是,在其他同事與律師的協助下,他得以順利銜接實習,時數並未被歸零。 新指導律師的接納與支持,讓他順利完成實習,也在雲林的律所受雇一段時間,為後續的執業奠定基礎。


興趣之外,是責任與使命的累積

提到專注的領域,賴其均律師笑著說,對他而言,律師的「專業」並非一開始就能規劃,而是在一次次辦案的經驗中逐漸成形。「有興趣的案件,不一定會有人委託;反過來說,找上門的客戶,也不會因為你沒興趣就被拒絕。」他常這麼說。 隨著時間推進,案件的類型如同河流的水勢,慢慢沖刷出他的專業輪廓——有些是他主動選擇的方向,有些則是命運的安排。在賴其均律師眼中,所謂的「擅長」,不是天賦,而是經年累月的接觸與鍛鍊,直到能在法庭或協商桌前,為當事人爭取到最有利的結果。



案卷裡的悲歡——那些走進他世界的故事 回憶起那些時刻,他的語氣雖沉重,卻透著一股堅定。嘉義那場 奪走兩名小學生生命的車禍,讓他深刻體會到法律不只是紙面條 文。代表家屬出庭的日子裡,他翻遍卷宗、搜集證據,最終爭取 到比家屬自行談判高出兩百多萬的賠償。那不僅是金額的勝利, 更是對亡者與遺屬的一份交代。 另一樁案件,則發生在中秋節——當事人因家中突變,誤入三級 毒品販售之路,第一次就被逮捕。原本他將在看守所度過節日, 但在賴律師的奔走下,當天便成功交保回家。雖然一審未能爭取 到緩刑,二審卻成功逆轉,讓當事人重獲自由。 在外人眼裡,這或許是兩場漂亮的勝訴,但對賴其均律師而言,它們更像是一次次提醒——法律既 能成為武器,也是一種沉重的責任,而律師的使命,就是在利劍與守護傘之間找到平衡。


律師的生活時差

「執業律師很難分上下班時間,假日電話一樣會來。」他淡淡地說。 生活和工作之間,沒有明顯的界線。 近年 AI 流行,也帶來新挑戰—— 「有些當事人會先問AI,再拿答案來問我。結果我得花更多時間解釋為什麼不適用。」 電話那頭的他忍不住笑了一聲,那笑聲裡有一點無奈,也有點趣味。


良心與人性之間——他給自己的執業準則

支撐他一路走來的信念,是兩句話—— 對外:「處理人性」;對內:「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」。 在司法面前,他得思考如何說服法官;在面對委託人時,則得權衡案件的必要與收費的合理。 「我不追求龐大的律所陣容,也不追求驚人的業務量,就在能力範圍內,把事做好。」 他還計畫在官網開設專欄——「我當律師的那些年」——寫下從實習、受雇到自行執業的每一段經 歷,留給法學院的後輩作為真實的參考。 訪談結束後,我闔上筆記本,腦海仍迴盪著他的話語。 那不是一場單純的採訪,而像是走進一段真實的人生——有失落與掙扎,也有選擇與堅持。 在賴其均律師的故事裡,法律從來不是冰冷的條文,而是一條必須用良心與人性去丈量的路。 而他,正一步步在這條路上,替別人守住正義,也替自己守住初心。

想了解更多賴律師的專業服務與法律分享,歡迎造訪官網:www.chichun-lawyer.com

MIT產業新聞網